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1904—1989),美籍烏克蘭鋼琴演奏家,二十世紀最偉大和最杰出的浪漫派鋼琴大師,也是我個人最崇拜的偶像。
在二十世紀誕生的鋼琴家中,霍洛維茨可以說是在鋼琴演奏技巧方面最完美、最富創造性的一位。人們經常為他那無可匹敵的鋼琴技藝而瘋狂,同時也為生活中他那桀驁不馴、老頑童式的天真所不解,有時你看著他睿智、慈祥的眼睛時,你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燃燒著激情、并特立獨行的偉大藝術家。
霍洛維茨是斯坦威鋼琴公司的簽約鋼琴家,他外出舉辦鋼琴演奏會的氣場也特別大:無論到哪,都一定要用自己的斯坦威鋼琴、自己固定的調律師、夫人萬達(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之女)也必定隨同。最不可思議的是,霍洛維茨和其他的鋼琴家還有所不同,在演出前不太喜歡練琴。在一次外出巡回演出前,霍洛維茨根本就不去碰琴,一直和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夫人萬達見霍洛維茨很長時間不練琴,便提醒他道:“你還沒練過斯克里亞賓的那首作品呢,節目單上有,馬上要演出了,可我一次都沒聽你彈過那首啊!”霍洛維茨一聽馬上火了:“什么?你叫我練琴,你不知道我從不練琴的嗎?那首曲子我不是在好幾年前彈過的嗎?好吧,我現在就彈。”接著,他就走到鋼琴旁彈了起來······據后來在場的人回憶道,當時霍洛維茨彈得美極了,大家都被他的音樂所陶醉,一曲罷了,霍洛維茨臉上浮出了常見的孩子般的笑容,大聲說道:“你們聽見了嗎?我記得!我會彈!” 在霍洛維茨充滿童心的另一面,他也是非常任性的。有一次在彩排過程中,霍洛維茨演奏狀態不太好,老是有錯音,調律師摩爾在旁大概說了一句什么話又激怒了他,霍洛維茨當時拿起茶杯居然就想朝摩爾砸過去。后來在眾人的安撫下,才慢慢平消怒氣。事后當他意識到自己的不妥后,用眼神向摩爾表達了歉意,完全跟一個任性的孩子一樣,沒有絲毫的大師風度。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霍洛維茨也是一位出手大方、很會討好聽眾的高智商鋼琴大師。有一次,卡內基音樂廳為他安排了一場音樂會,因為之前霍洛維茨一直隱居,已有十幾年沒有登臺演出了,因而吸引了眾多的樂迷。為了一睹大師的風采,前來買票的人非常之多。后來,當霍洛維茨聽說人們在排著長隊等待買票時,就專門叫人訂了幾輛快餐車過去,給排隊的人們送去了免費的咖啡和炸面包圈,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們是因為我而來的,我理所當然應該尊重他們??磥?,霍洛維茨并非是一位沒有商業頭腦的大師。
客觀地來說,霍洛維茨應該是一位充滿魅力和童趣且性格固執的鋼琴巨人。
最長壽的鋼琴藝術大師
阿圖·魯賓斯坦(1887—1982),美籍波蘭鋼琴家,不僅擁有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還具有超人的記憶力。魯賓斯坦一生共錄制了兩百多張唱片,銷量達到了驚人的一千萬張!他89歲時還堅持在舞臺上演奏,是一位名符其實的長壽鋼琴藝術大師。1976年,美國總統福特授予了魯賓斯坦自由勛章,以表彰他一生對表演藝術的偉大貢獻。
在生活中,魯賓斯坦和霍洛維茨的性格不太一樣,相比而言,魯賓斯坦為人較為隨和,善于與人溝通,每次在演出期間,都會盡量滿足樂迷們的簽名要求,深得大家的喜愛。而霍洛維茨則較為靦腆,不太善于和人交流,每次演出期間都不會和樂迷們有太多的溝通,只是到了舞臺上,才會顯示出他的王者風范。魯賓斯坦除了具備真摯善良的人格品質外,當他面對問題時也是直言不諱的。比如:他曾當面坦言拉赫瑪尼諾夫在演奏上的功力勝過他的作曲水平;他對斯特拉文斯基題獻給他的樂曲《鋼琴雷格泰姆》很是看不上,認為“只是一件在鋼琴上敲打的作品”。而對于初到美國躊躇滿志的霍洛維茨,他也是毫不客氣地評價道:“他只是個大演奏家,而不是大音樂家。”
魯賓斯坦,就是這么一位偉大的、率真的鋼琴藝術大師!
輝煌與古怪并存的鋼琴大師
格倫·古爾德(1932—1982),加拿大杰出的鋼琴家,是一位才華橫溢且又不太容易讓人接近的鋼琴怪才。他沒有受過正統的音樂教育,公開舉行演奏會的時間也極為短暫,在他三十二歲時就放棄了公演而轉向了錄音棚。但他所錄制的80多張唱片卻風行于世,受到了無論是職業音樂界人士還是業余音樂愛好者的一致推崇,他所錄制的巴赫作品的版本,也被鋼琴學習者視為權威的詮釋。就是這樣一位才子,在生活中卻是一位無法讓人忍受的怪人。
無論是在什么樣的季節,哪怕是烈日炎炎的夏日,古爾德總是身穿厚厚的呢大衣,頭戴鴨舌帽,脖子圍著圍巾,戴著一副厚手套,另外還要隨身帶著一個類似流浪漢用的手袋,里面裝滿了各種藥品和一大堆毛巾。更為有趣的是,他還隨身攜帶一把特制的凳子,這是他父親為他親自設計的琴凳。像我們一般人所用的琴凳高度大約是46公分左右,而古爾德的這把琴凳卻只有35公分高,坐下去還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但古爾德卻一直在這把琴凳上,完成了他所有的錄音。
在平時的與人交往當中,古爾德更是喜怒無常。古爾德有個習慣,就是特別害怕他的手會受到傷害,所以從不與人握手,身邊熟悉他的人也都知道他的這一特點。由于古爾德是斯坦威鋼琴公司的簽約鋼琴家,有一次公司的調律師來為他的鋼琴調音。因為知道古爾德對他的手很在意,調律師見到古爾德時并沒有和他握手,而是把手放在古爾德的肩上對他說:“你好,格倫,見到你很高興!”未曾想到,這一舉動徹底惹怒了古爾德,他后來說調律師的手弄傷了他的肩部,迫使他取消了好幾場音樂會,并要求斯坦威公司賠償他30萬美元。事后這位調律師心有余悸地和同事說:“別靠近他,千萬不要,只管調音就是了!”
還有一次,古爾德要為德國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施瓦茨科普夫伴奏錄音,當時要唱的是勛伯格的作品。而古爾德自認為是詮釋勛伯格音樂的行家,因此在錄音過程中不停地指示施瓦茨科普夫該怎么唱,他一只手彈琴,另一只手指揮。施瓦茨科普夫開始還一直忍受著,但最終還是被古爾德肆無忌憚的擺布給激怒了,她不動聲色地停下來,走進錄音控制室宣布了她的離去。而這時的古爾德對施瓦茨科普夫的離去根本無動于衷,休息了一會后又開始錄了幾首鋼琴獨奏曲,似乎什么都未曾發生過。
古爾德,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既愛又恨的鋼琴大師!
擔任過國家總理的鋼琴大師
帕德雷夫斯基(1860—1941),波蘭鋼琴家、作曲家和政治活動家。童年時就顯露出音樂才能,六歲起就開始創作小曲,十二歲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十八歲畢業時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之后進行了多個國家的巡回演出,其中光是在美國的鋼琴獨奏會就達到了一百多場,其演奏才能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和極大地肯定,同時也贏得了不可多得的鋼琴獨奏家的聲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帕德雷夫斯基放棄了演奏,投身于政治活動,他把演奏會的全部收入,都用作了波蘭戰俘的救濟金。1919年,獨立的波蘭政府成立后,帕德雷夫斯基擔任了總理兼外交部長一職,并參加了凡爾賽和會。1936年,帕德雷夫斯基在英國影片《月光奏鳴曲》中擔任主角并演奏鋼琴。1939年,德國納粹大舉入侵波蘭,帕德雷夫斯基又再次投身于政治活動,為祖國奔走吶喊,其后被法國政府授予大十字勛章。
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奏曲目主要是以浪漫派作品為主,尤以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為最多,其在“伸縮速度”的處理上,是他最具個人演奏風格的特色之一。另外,帕德雷夫斯基也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曾創作過歌劇和交響樂等作品,在威爾主編的《世界名曲270首》(在我國出版的樂譜名為《鋼琴名曲大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中,就收錄了帕德雷夫斯基所作的鋼琴曲《古代小步舞曲》,可見其音樂上的出色才能。
帕德雷夫斯基1941年6月卒于美國紐約,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羅斯??偨y予以國葬。無論是政治活動家還是鋼琴大師或作曲家,帕德雷夫斯基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唯我獨尊的鋼琴怪杰
米凱朗杰利(1920—1995),意大利杰出的鋼琴家,1939年獲得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米凱朗杰利參加意大利空軍并當上了飛行員,后因參加反納粹德國的地下抵抗組織而被俘入獄。被關了八個月后,他成功地從戰俘營逃脫,1945年戰爭結束后他才開始恢復鋼琴演奏。令人吃驚的是,雖然有五年多沒有系統地練琴,但米凱朗杰利的演奏水平卻恢復得奇快,通過多次的巡回演出后,他很快就成為了世界公認的當代鋼琴大師。和霍洛維茨一樣,無論到哪演出,米凱朗杰利只用自己所攜帶的鋼琴和自己最信任的調律師,如果因為特殊原因鋼琴沒有運到演出當地的話,他就會取消那天的鋼琴獨奏會。
米凱朗杰利在音樂上是特別追求完美的,而且對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有時候近乎于苛刻。比如:一場音樂會下來,聽眾和媒體都反響熱烈、好評如潮,但他自己可能因為不太滿意,就會自我挑出一大堆的問題,繼而閉門思過、苦思冥想。在米凱朗杰利的視野里,他是完全不把聽眾和音樂評論家放在眼里的,對于人們給予的熱烈掌聲他也無動于衷,他只在乎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為此他曾解釋道:“聽眾的掌聲是獻給貝多芬、肖邦和德彪西的,不是給我的。”有時,因為自己的演奏狀態不好,米凱朗杰利會自作主張地取消音樂會,有時哪怕聽眾都入場在等候他的演奏會了,他都會借故身體不適而推掉演出,把整場的聽眾置于不顧,為此他也經常要繳納非常高昂的違約金。有一次因為他的無理由違約——單方面臨時取消演出,主辦方一怒之下扣押了他的斯坦威鋼琴。
雖然米凱朗杰利常常招致非議,但好在他的妻子桂亞提對他理解至深,替他操辦除演奏外的一切事物,直到1995年米凱朗杰利在瑞士病逝,桂亞提都始終陪伴在他身邊······
米凱朗杰利的鋼琴生涯充滿了傳奇,雖然他的一些行為舉止有悖常理,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成為一代杰出的鋼琴大師。
具備多種演奏風格及才能的鋼琴怪杰
費利德里希·古爾達(1930—2000),奧地利著名鋼琴家。又是一位“音樂怪才”,但他不是前面介紹的那位格倫·古爾德,盡管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兩位都是具有獨特風格和令人費解的作派,但相對藝術趣味和音樂理念而言,二者卻是大相徑庭,毫無共同之處。
古爾達自幼便具有不凡的音樂天賦,十二歲時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十六歲時,一鳴驚人地獲得了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的第一名,從此名聲鵲起。隨后,古爾達便以嶄露頭角的青年演奏家身份在歐洲各地進行巡回演出,1950年又來到了美國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獨奏會,均獲得了輝煌的成功。隨著琴技的日益成熟,古爾達的演奏曲目也是不斷擴展,上至巴洛克、下達二十世紀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在古爾達的演出節目單上可謂是應有盡有。可是到了1962年,當他剛剛三十二歲時,古爾達突然對古典鋼琴獨奏感到了厭倦,開始熱衷于爵士樂,并建立了爵士樂隊。在此之前,古爾達一直是以演奏古典音樂而獲得眾多樂迷的,而之后,他又以現代爵士樂鋼琴家、作曲家、音樂制作人的身份獲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和樂迷。有趣的是,自從迷上爵士樂后,他的角色轉化也是非常之快:今天晚上還在演奏莫扎特的專場鋼琴獨奏會,而到了明晚他可能又和爵士樂隊在演出爵士樂專場了。
我曾經看過古爾達的許多場音樂會錄像帶,很有意思的是,古爾達在臺上表演的方式也是不拘一格的:戴著瓜皮帽、穿著很隨意的便裝,經常還挽著袖子帶著手表,時不時還走到話筒旁和觀眾交流,并經常引得觀眾哄然大笑。但一旦古爾達坐到鋼琴前開始演奏的時候,你又會被他那極具感染力的琴聲所陶醉,他的鋼琴音色實在是太動人了,你不得不由衷地折服。
為了表彰古爾達在古典音樂方面的杰出成就,1970年,維也納音樂學院把一枚代表著極高榮譽的貝多芬戒指授給他,可沒過多久,古爾達就把戒指還給了音樂學院,借此表達了他對維也納音樂學院保守教育體制的強烈不滿。此舉在當時引起了輿論界的一片嘩然!不少圈內人士表示驚訝和不解。但古爾達對這些似乎一點都不在意,就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依然我行我素,故此后便有人稱他為“鋼琴怪杰”。
古爾達的才能還不僅于在鋼琴演奏方面,他在教學上也是很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方法,阿根廷著名的女鋼琴家瑪爾塔·阿格里奇就曾經是他的學生。另外,古爾德還創作了兩部鋼琴協奏曲和其他的一些作品,并為我們留下了一本極富學術價值的論著《語言與音樂》。
古爾達,就是這么一位擁有超人的音樂才華而又極具叛逆個性的鋼琴大師。
因比賽失利而一舉成名的鋼琴大師
波格雷里奇(1958—),南斯拉夫鋼琴家。極有個性的天才鋼琴家。十一歲時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學習,十六歲考入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十九歲時認識了格魯吉亞的女鋼琴家凱澤拉杰,在她的指導下,波格雷里奇的琴技得到了飛速的提高,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長期的相處中,波格雷里奇和凱澤拉杰產生了不可分割的感情,雖然凱澤拉杰比波格雷里奇大二十歲,但波格雷里奇認定了凱澤拉杰就是自己的妻子,兩人的個性氣質既能互補又能相互吸引,最后終于走到了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就在這前后兩年的時段里,波格雷里奇先后獲得了意大利鋼琴比賽的大獎和蒙特利爾國際鋼琴比賽的第一名。鋼琴同行及前輩們都贊譽他為“當今世界樂壇上升起的一顆耀眼的新星,前程遠大,不可估量。”
可就在同時,波格雷里奇對音樂詮釋中的另類解讀方式和棱角分明的張揚個性也在其演奏中日益彰顯出來,差點付出了藝術生命被扼殺的代價。在1980年華沙舉辦的第十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上,二十二歲的波格雷里奇成了那一屆的新聞人物。因為歷屆比賽的要求是:凡參賽者的演奏曲目必須是肖邦的作品,而且要求演奏者必須要忠實于原作,并力求完美地表達出肖邦作品的意境。但波格雷里奇的演奏卻與這些要求大相徑庭,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個性化的表現。這在以往的比賽中還未曾出現過,其結果可想而知:雖然聽眾對他的演奏反響強烈,但很大一部分評委認為它脫離了肖邦的原作精神,給了他零分,在第一輪即被淘汰。為此,評委組展開了爭論。阿根廷著名的女鋼琴家瑪爾塔·阿格里奇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她認為波格雷里奇是一位難得的天才,不能因為其演奏的個性表現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可惜的是,沒有人出來和她站在一起。一怒之下,阿格里奇退出了評委會,還特意在電視臺發表了一個聲明,指出了評委會最終的評判是不公正的。
由于阿格里奇的憤然退出評委會之舉,反而使波格雷里奇一夜之間成了國際樂壇的焦點新聞,整個媒體輿論幾乎一邊倒地偏向了波格雷里奇,其后發生的戲劇性變化,讓波格雷里奇因禍得福、名聲大噪。那屆的金牌得主,越南的鄧泰松,很長一段時間后人們還不太知道他,但波格雷里奇卻已走向了世界,演奏會簽約、唱片簽約、許多的合同滾滾而來。為此《紐約時報》曾評論道:“不管他對音樂的解釋究竟是什么,但他顯然是一位天才!”其實,波格雷里奇藝術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老師兼妻子凱澤拉杰。
1997年,波格雷里奇來北京演出,我有幸在北京音樂廳現場聆聽了那場音樂會。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非常儒雅沉穩的紳士,沒有一點描述中的桀驁不馴的影子,他對鋼琴音色的控制力著實令人驚嘆,那晚他把肖邦的夜曲放慢了一倍的速度去彈奏,也引來了現場局部的唏噓之聲。
可以說,波格雷里奇的成功是幸運的、也是機遇創造的,但同時它也是必然的!
最年輕的鋼琴教授
希臘的天才鋼琴家迪米特里斯·司格羅斯(1970—),出身于希臘的一個海港城市,六歲時十分喜歡擺弄電路的開關、插座等,對音樂還絲毫不感興趣。而到了七歲時,就突然對音樂發生了興趣。于是他開始學習鋼琴,不久就進入了雅典音樂學院深造。司格羅斯的上進心特別強,記憶力也是驚人的好。在很短的幾年里,莫扎特的十多部鋼琴協奏曲就被他牢牢地印在了腦海里。他對貝多芬、肖邦、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等作曲家的作品也了如指掌,可以很流利地背出四十五部他們的作品總譜。
在司格羅斯十一歲時,他在雅典為5000多名聽眾演奏鋼琴,并一舉獲得了“民族音樂家”的稱號。1982年4月,年僅十二歲的司格羅斯來到了美國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舉辦演奏會,他那嫻熟的技巧和感人的音樂表現力獲得了在場鋼琴家們的一致好評。英國的《明鏡日報》把他稱之為“自莫扎特以來最富于音樂天賦的神童。” 同年,雅典音樂學院也任命他為“鋼琴教授”。
十二歲的天才少年成為了鋼琴教授,這在當時的歐洲樂壇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自然,司格羅斯也成為了迄今為止在音樂史上最為年輕的鋼琴教授。
來自櫻花之國的女鋼琴大師
內田光子(1948—),日本著名的女鋼琴家。十三歲到維也納和倫敦留學。她曾多次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1960年,在她十二歲時便獲得了慕尼黑國際鋼琴比賽第四名;1966年在十八歲時又獲得了第三名;1970年她獲得了貝多芬國際音樂比賽第一名;同年又獲得了第八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在1975年,她獲得了利茲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多次參加國際性的鋼琴大賽并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內田光子過人的音樂天賦和其勤奮執著的信念,這也使得內田光子很快就奠定了世界一流鋼琴家的地位。
內田光子是以自己不凡的實力與獨特的琴韻為亞洲的鋼琴界贏得了驕傲,就拿在波蘭舉行的第八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來說,內田光子作為一名亞洲國家的選手、特別是女選手,能獲得第二名,其意義是非同一般的。首先,這是肖邦鋼琴比賽自創辦以來,亞洲選手取得的最好成績,它打破了歷屆前兩名均為西方選手壟斷的局面。其次,作為一名亞洲的女鋼琴家,內田光子所受到的關注度并不亞于冠軍得主,美國的奧爾森。自此十年后,在1980年的第十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上,越南的鄧泰松獲得了第一名,也為亞洲的鋼琴界爭得了榮譽。
隨著內田光子對音樂感悟的日益成熟,她在歐洲的知名度也愈加顯赫,她與著名的PHILIPS唱片公司合作,錄制了大量的唱片,并被評論界列入世界級鋼琴大師。在1989年,內田光子還榮獲了美國格萊美“最佳無伴奏獨奏大獎”。
我最為敬佩內田光子的是:每當比賽獲獎,內田光子完全可以借此出道,走向世界樂壇之時,她總是非常內斂,一如既往地默默修煉,不受任何的名利誘惑和干擾。而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大部分人身上所缺少的,內田光子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和思考的!